1943年,当时38岁的许世友与19岁的田明兰结为夫妻,田明兰成为了许世友的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妻子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,田明兰改用了田普这个名字。
田普嫁给许世友后,先后生育了六个孩子。不过在这六个孩子之前,许世友还和第一任妻子朱锡明生了个大儿子,名叫许光。
传闻许世友当年对田普产生好感,主要原因是田普和朱锡明在外貌上有不少相似之处。
田普到了晚年,没有选择和自己的六个亲生子女一起生活,而是执意搬到了孙女许道江那里居住。许道江是许世友大儿子许光的女儿,和田普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。
这中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?
朱锡明是许世友在大别山老家时的第一任妻子,当初是听从父母安排成亲的。两人结婚后,感情十分融洽,生活过得甜蜜美满。
可惜的是,两人刚结婚没多久,许世友就接到命令,要立刻奔赴前线打仗。
朱锡明婚后一直待在家里,接连生了三个儿子,可惜前两个都没能养活,只有第三个孩子平安长大,这个孩子就是许世友的大儿子许光。
许光刚满两岁不久,我们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就失守了。身为红军指挥官的许世友,不得不忍痛离开家人,带着部队撤出大别山,奔赴更远的战场。
从那以后,就再也没了消息。
与此同时,许世友刚踏上征程没多久,就接到噩耗:敌军对大别山展开了残酷的报复行动。他的母亲和妹妹被迫离家逃亡,至今音讯全无,而妻子和孩子则不幸遇难。
许世友和他的第一任妻子朱锡明最终没能走到一起。
在延安时期,许世友邂逅了第二任妻子雷明珍。与第一段由父母安排的婚姻不同,这次是他自己选择的爱情。遗憾的是,这段感情最终也没能走到最后。
许世友在延安时期因故犯错,面对当时的政治环境,雷明珍无奈选择结束了他们的婚姻关系。
在毛主席的关心和帮助下,许世友面临的困境得以化解,他再次回到部队,继续指挥作战。
不少领导都出面撮合许世友和雷明珍重新走到一起,雷明珍也意识到当年自己太冲动,现在很想挽回这段感情,让两人重归于好。
之后,许世友跟随朱老总等人前往太行山,雷明珍也一同前往。有位领导干脆把他俩关在了同一个房间里。
许世友曾在少林寺练过武,他二话不说,一掌就把门给劈开了,大步跨了出去。他对着首长撂下狠话:“强扭的瓜不甜,我是你的兵,打仗我服从命令,但这事,没得商量!”
雷明珍听到这话,觉得自己的尊严被冒犯了,内心非常痛苦,于是她离开太行山,返回了延安。
这份感情就这么彻底结束了。
从那以后,许世友一心扑在指挥部队作战上,多年都没有成家。
直到1941年,毛主席不顾他人反对,亲自选定许世友前往山东,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,旨在彻底改变胶东的局势。
在启程之前,毛主席会见了许世友,谈完正事后,毛主席特别叮嘱:“等你那边打了胜仗,我还得让你去办一件特别的事。”
许世友一听毛主席这么讲,顿时来了兴趣,马上追问主席具体是什么特别的任务。
毛主席接着笑着说:“许和尚啊,你得赶紧找个媳妇带回来,我可等着喝你的喜酒呢。”
主席,我这个人没文化,哪有姑娘会喜欢我啊?
“别这么讲,你这么讨人喜欢的英雄,肯定会有姑娘喜欢的,这点我敢保证。等你以后娶了媳妇,可别想着再回少林寺了!”
主席用他那浓重的湖南腔调,带着特有的风趣说了这番话,许世友听完后,忍不住放声大笑。
许世友一到胶东,就以实际行动回应了主席的期待。
许世友第一次在大家面前露面,就对胶东的士兵们说了一番特别的话,相当于他的“上任发言”。他说:“我来胶东就是为了打仗的,要是这里平安无事,我就不会来了。我来了,这里就不会太平。”
没过多久,在许世友的指挥下,胶东八路军突袭牙山,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胜仗。这次战斗彻底击溃了日伪军在胶东发动的规模最大、持续时间最长的“大扫荡”,让“日军无敌”的说法不攻自破。这一仗改变了我们在胶东的不利局面,极大鼓舞了当地军民抗击日寇的信心和斗志。
许世友的名声越来越响,成了当地人人皆知、街头巷尾热议的英雄人物。
就在这个时期,许世友结识了田普,她成为了他人生中的第三位妻子,也是陪伴他走到最后的伴侣。
在大获全胜的庆功宴上,一群姑娘正欢快地唱着跳着。许世友的目光立刻被领头的姑娘吸引住了,因为她长得实在太像他已故的妻子朱锡明了。许世友忍不住多看了她几眼。
正是这偶然的一瞥,让两人从此结缘。其实,田普本就是副司令员吴克华想介绍给许世友的农村姑娘。只不过许世友之前迟迟没有回应,吴克华也就不好再提这事了。
吴克华办完这场庆功会,也就不用再费劲解释了。
许世友第一眼就被这位充满活力、气质出众的山东姑娘深深吸引,而田普也对这位赫赫有名的将军心怀钦佩。
田普亲手给许世友缝制了一双新鞋,许世友则把一颗特殊的子弹做成的项链送给了她。这颗子弹可不一般,是当年敌人打中他肩膀后,他自己用刀挖出来的。
经过两年的甜蜜恋爱,这对情侣在1943年万弟战役取得胜利后喜结连理。婚礼上,许世友还即兴展示了一套少林功夫,为喜庆的场面增添了热闹气氛。
这一年,许世友38岁,田普19岁,两人相遇正是英雄与佳人的完美结合,恰好实现了毛主席当初安排的特别使命。
结婚后,田普进入胶东党校开始学习文化课程,之后成为了许世友的私人助理,负责照顾他的日常生活。
解放战争结束后,许世友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司令员。这个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大别山老家,许母才从报纸上得知自己的儿子不仅平安无事,还成了位高权重的官员。
此时,许世友和朱锡明的儿子许光已经长大成人,正值19岁的青春年华。
许母激动得泪流满面,心中感慨命运无常。当年许世友带兵打仗后,敌军四处作恶,但许世友的妻儿却幸免于难,逃过一劫。
那时候许妈妈生病了,朱锡明每天晚上都去乱葬岗扒下死人的衣服,做成鞋子和袜垫,换来粮食,这才让全家人活了下来。
后来,许母觉得儿子可能已经在战场上牺牲了。她既心疼孙子,又不想让儿媳这么年轻就守寡,还要整天提防敌人的追捕。于是,她下定决心,安排儿媳再嫁。
从那时起,爷孙俩就一起生活在大别山里,相互依靠。
朱锡明再婚后没有生育子女,闲暇时仍会抽空探望前婆婆和自己的儿子。
许世友后来听他母亲说了事情的经过,知道家里人都平安,连他原来的妻子也没事,这让他的心里稍微踏实了些。
就这样,许光作为大儿子加入了父亲的新家庭,从此他不仅有了继母,还多了几个兄弟姐妹。
许光后来成了解放军最早一批有大学文凭的海军舰长,但他为了尽孝心,放弃了前程,回到大别山老家照顾奶奶。他还经常带着全家去看望父亲许世友和母亲田普。
田普性格豪爽,与许光一家虽然不是亲戚,但关系特别亲近。
1985年,许世友病重住进医院,生命垂危时,田普拿出许世友早年送她的那颗象征爱情的子弹,放在他手中,让他轻轻触摸。
1985年10月22日,许世友将军因病去世,终年八十岁。
根据毛主席生前批准的特殊安排,许世友将军去世后,采用传统土葬方式,遗体安葬在他的家乡。
田普在大别山许世友的老家处理丈夫的丧事时,许光一家提供了很多帮助。
许光的女儿许道江与田普之间,建立了一份深厚而温暖的祖孙情缘。
许道江在北京读书期间,遵照父亲的叮嘱,经常去看望田普。尽管两人没有血缘关系,但田普对这个"孙女"格外疼爱。
到了年纪大了,田普没有选择跟儿子许援朝一起生活,反而搬到了孙女许道江的家里居住。
人们常说,年纪越大就越像孩子。那时许援朝在南京,担心母亲回到北京后没人照料,心里十分不安,所以坚决不同意她回去。
最后,许光劝道:“孩子对父母最好的孝心,就是顺着他们的心意来。既然妈想回北京住,咱们就随她的愿吧。有道江在那儿照应,你不用太担心。”
田普高高兴兴地回到北京,住进了孙女许道江的家里。
2017年6月30日,田普在北京逝世,终年93岁。
这个家庭用他们的经历书写了一个温暖人心的亲情篇章,即使现在回顾起来,仍然让人深深感动。
唐黎标.许世友的情感生活探析[J].党史文苑,2005,(13):10-13.
程开喜和张广顺在《春秋》1998年第4期第6页上发表了关于许世友与田普的文章。
宇亮在《湖南档案》2002年第3期发表的文章中提到,许世友将军曾以子弹作为定情信物,相关内容见刊第40至41页。